臺科大長期致力於永續校園建設,113年榮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教育類獎項,展現在智慧能源管理、溫室氣體盤查、創新研究與永續教育的成就。學校每年提供1,500門符合SDGs及USR內容相關課程,吸引5萬人次修課。此外,透過USR計畫與「城南學院」系列活動結合「在地創生」與「行動學習」,發揮臺科大社會影響力。在國際合作上,於印尼成立科技創新中心,舉辦塑膠廢棄物管理工作坊,促進循環經濟技術交流,推動亞洲區域永續發展。

臺科大獲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

臺科大長期耕耘綠色永續校園,憑藉智慧能源管理、溫室氣體盤查、創新研究以及永續教育等方面的傑出表現,榮獲年113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教育類獎項。

校長顏家鈺表示,臺科大將永續發展納入校務中長程發展規劃,立下「2030年達成50%碳中和,2049年達到100%碳中和」的目標,將永續理念融入教育基因,每年平均開設1,500門課程涵蓋SDGs與USR內容,吸引約5萬人次修課,展現永續教育的深度與廣度。「未來也會持續秉持當責的精神,洞察社會環境的改變與挑戰,承擔未來永續人才培育的重任。」

臺科大榮獲教育類國家永續發展獎,致力將永續理念融入教育基因。由環境部部長彭啟明(左)頒獎,校長顏家鈺代表領獎(右)。

結合在地城南,辦理永續週發揮臺科大社會影響力

本校於城南在地經營許久,透過USR計畫積極參與城南在地文化資產保存、社區環境改善、防災課程等多元內容,而通識教育中心更以「城南學院」規劃一系列活動,結合「在地創生」與「行動學習」,培育臺科人實踐社會創新的能力。

自111年起永續發展與校務研究中心與通識教育中心,每年辦理永續週相關活動,成為學校年度性主題活動,今年更擴大邀請城南夥伴(如:公館國小、民族實中、周邊鄰里)共同參與,透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運用豐富多樣化的活動,展現本校在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的成果,更進一步連結學生、教職員以及一般民眾,傳達永續發展的重要性,113年有2500人次參與。

臺科大舉辦永續週活動,辦理ESG桌遊工作坊,邀請公館國小學童共同參與。

兼顧公益與永續,協助臺北捐血中心進行減碳計算

本校結合臺北捐血中心,在9月起每月第一個星期三,電動捐血車定期進駐臺科大校園,除鼓勵師生捐血外,也同步觀察電動捐血車的減碳成果。根據臺科大研究團隊的數據分析,電動捐血車相較於傳統柴油發電捐血車,可減少約44.7%的碳排放量。在電動捐血車每月正常出勤約20次的情況下,預估每年可為臺北捐血中心減少超過1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透過推動校園捐血活動到引入電動捐血車檢視碳排放,同步宣導校園減碳理念,積極實踐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

臺科大舉辦永續週活動,現場擺放綠能腳踏車讓現場民眾進行發電體驗。

推動循環經濟培育綠色國際人才

臺科大以「循環經濟」與「綠色創新資源」二大主軸,於印尼成立「臺灣印尼科技創新中心」,協助大學、科研機構與產業以實質方式推動與印尼之合作關係,113年舉辦「塑膠廢棄物管理工作坊」,邀請印尼產官學12位專家共同探討塑膠廢棄物減量、管理及資源化再利用的最新技術與未來發展趨勢,並探索深化合作的可能性,為兩國在塑膠廢棄物管理領域開啟新契機,共同推動亞洲區域的永續發展。

臺科大「臺灣印尼科技創新中心」舉行「塑膠廢棄物管理工作坊」。前排由左至右為:臺灣印尼科技創新中心副主任Wawa教授、印尼國家研究及創新總署高分子科技中心Dr. Joddy Arya Laksmono主任、臺科大劉志成副校長、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陳俊融組長以及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黃佑榮科長。

未來推動目標:

臺科大以ESG為核心,打造永續校園藍圖。環境面(E)設定減碳目標,推動校園硬體改善與綠能研發,並推展綠能科技產學合作及國際發展。社會面(S)基於「在地城南,永續無限」USR生態系統,以創新思維深化USR實踐。治理面(G)強化課程與研究計畫的永續指標連結,推動弱勢助學、性別平權及高教公共性,並深化跨校及國際永續聯盟合作,實現全方位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