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113年藉由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委員會之跨行政運作,加以深化韌性校園、節能減碳、碳盤查、大學社會責任等校務治理項目,同時鏈結地方社區、公民團體的協作網絡,廣泛培力師生、在地居民、國教單位、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利害關係人的永續素養,以形塑在地公民、國際夥伴的淨零專業、綠生活行動。

USR mbhoyaw復興團隊長期協力復興區義盛里取得內政部「韌性社區一星標章」

中大USR mbhoyaw復興長期協力復興區義盛里里辦公室建置智慧微電網、防災感應器,並培力在地居民、校園師生辨識監測資訊、防災救護因應、使用備用綠能等知能。113年USR團隊共舉辦3場社區培訓,共44位在地居民取得BTLS(基本創傷救命術)證照,以逐步完備韌性社區的基礎建設、調適策略,義盛里社區同年在團隊的協力下,申請獲頒內政部「韌性社區一星標章」之認證。

USR 海好友你團隊舉辦環教增能研習,向地方環境教育人士開展碳封存測試場域的公開對話

中大USR海好友你團隊113年上半年辦理環境教育訓練班,培訓出60位具備「環境及資源管理」專長之環境教育認證人員;下半年亦辦理環境教育增能培訓,由USR團隊主持人向在地環教人員介紹碳封存技術原理、區域碳封存測試場址的發展規劃。藉由公開的討論、對話與交流,提升在地社區對於淨零排放、綠生活行動、負碳技術的理解與認同,以推動大眾整體在去碳與永續的社會轉型。

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舉辦校園「袋袋相傳」活動,回收二手環保袋,減少校園生活的塑膠袋用量

中大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協力校內單位共同推展韌性校園之環境管理、節電減塑方案,113年相繼推動「一小時關燈愛地球」、「減塑動起來」、「永續中大論壇」等校園活動。為增加生活中的紙袋、塑膠袋之循環利用率,以有效降低一次性塑膠袋的用量,辦公室在6月底學期末前辦理「袋袋相傳」活動,向師生回收紙袋與塑膠袋,以供使用者領取並做循環使用。下半年亦在校園餐廳中增設循環袋回收站點,供師生進行二手袋回收、取用,並能定期進行校園塑膠袋減量之具體估算。

極地研究中心協力推動臺灣小米種原入庫北極全球種子庫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同時維繫臺灣小米物種的基因多樣性,中大極地研究中心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合作,齊心整合農業部農試所國家物種原庫、種原提供者、布農族第一批小米栽種者,順利在113年5月份讓170種臺灣小米種原送入北極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的安全備分。中大藉由此次跨單位的協力行動,持續推動臺灣極地科學、農業永續之全球永續行動。

未來推動目標:

為持續構築桃園在地的永續生態體系,協力發展大學的淨零排放量能,中央大學擬持續結合USR的專業協作網絡,推展並深化利害關係人在永續價值、去碳行動的理解與共識;藉由本校在永續、地科、管理、遙測、客家等領域的教研專業,對接整體社會的發展議題,逐步完備韌性城鄉的基礎環境,以建構桃園永續地方學之知識論與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