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立中山大學從學術研究、校園生活到社會實踐,以各項行動方案。在環境保育上,中山大學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與國家公園海管處攜手,保護東沙海域生物多樣性,TWBA台灣生物多樣性獎肯定。校園生活中,擴大舉辦「中山永續月」,讓師生透過多元形式表達對環境的關懷,獲環境部淨零綠生活專案補助。社會實踐上,透過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陪伴青創團體,推動在地發展,並結合偏鄉醫療、弱勢關懷等行動,消彌城鄉差距。 |
守護東沙環礁生態 中山大學攜海管處獲生物多樣性獎
中山大學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與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攜手,針對東沙環礁區域的海洋生物、水文環境進行科研調查,累積科學數據並提供政策建議,成功擬定有效政策保護東沙海域生物多樣性。雙方合作的「守護南海之星,東沙環礁生物多樣性保育計畫」,榮獲今年度2024 TWBA台灣生物多樣性獎銅質獎肯定,也是本屆全國唯一獲選的教育單位。
中山大學推動校園綠生活 獲環境部選為大專院校代表
為了提升全民對於淨零綠生活的素養與行動力,環境部與教育部攜手合作,首次結合大專院校共同推動淨零綠生活,期望讓校園成為培育環保意識的重要場域。國立中山大學由校責中心推動的「中山永續月」結合管理學院規劃的「金融永續」課程,受到環境部肯定,自31所參選學校脫穎而出,獲得本計畫百萬全額補助。
減塑大突破! 中山大學創塑膠分解技術奪日發明展金獎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張耿崚帶領團隊研發環保塑膠的創新製備方法,將酵素均勻分佈於聚L-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結構中,製備出可於一般條件下自行分解的環保生物塑膠,為創新減塑與永續發展另闢蹊徑。其研究成果備受關注,於2023日本JDIE真夏設計創意暨發明展中一舉摘金,並奪下羅馬尼亞特別獎。
全球首座海水製氫原型機問世 中山大學突破量產綠氫關鍵技術
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互研究團隊掌握關鍵技術,發表全球首例的「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其獨特綠氫技術史無前例,更有望鏈結大規模生產,讓高雄西子灣成為尖端電解海水製氫技術的起源地。利用綠色電力如太陽能、風力等電解水所產生的氫氣(又稱為綠氫),是減少碳排放與儲能的利器。目前的工業活動亟需氫氣作為原料,例如作為製作氨、雙氧水及甲醇的原料、火箭燃料、以及提煉金屬時的還原劑等。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電力,氫氣能更有效地保存綠能,因此,電解水產生氫氣視為最有機會能以綠色能源大規模量產氫氣的新契機。
一對一課輔家教 中山大學攜手薪傳助學弱勢生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結合學校服務學習課程,與中華薪傳智庫協會成立高雄分部,以跨界合作的教育模式,為高雄地區弱勢清寒和學業低成就的雙低學生,提供完全免費一對一的課輔方式,提升中小學生學業成績、重建學習自信。今年學期招募中山大學學生擔任課輔家教,名額立即被秒殺,其中不乏學生志願性連續參與課程,更有擔任過家教的大學生畢業後持續以行動支持協助課輔教學,可見中山學生積極參與課輔服務的熱忱。
中山師生共創國際冷戰下臺墨女性勞動者作品 於墨西哥展出
臺灣與墨西哥分居太平洋的兩岸,看似遙遠的兩國在1965年左右都成為冷戰時代加工出產的重要國度,加工出口區的設置增加兩國的經濟產業類型與議題,然而也讓臺墨女性勞動等問題逐一浮上臺面。國立中山大學USR「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下的社會系課程「社區文創設計」與墨西哥策展人、臺灣及墨西哥藝術家重新反思這段歷史過程,師生共創作品於墨西哥華雷斯城(Ciudad Juárez)獨立非營利藝術組織Azul Arena藝廊展出,多位墨西哥藝術家也抵台創作新作品,共同在「捲入裝配:全球工廠在台灣與美墨邊境」展覽於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展出。
再生電腦翻轉教育 攜國中愛送偏鄉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連續三年集結師生、校友發起「再生電腦愛送偏鄉」計畫,今年共募集到27套再生電腦與周邊設備,經整理軟硬體後,捐贈高雄市甲仙區小林國小與杉林區月美國小,滿足偏鄉學童學習需求。更指導在地的壽山國中學生電腦專業知能,共同攜手協作,完成這項公益服務活動。期待串連大學、企業、校友及國中小教育機構,賦予堪用的電腦設備新生命、翻轉偏鄉教育、降低數位落差,同時減量電子垃圾。
屏東偏鄉USR 馬雅各服務團攜手後醫系師生醫療實踐
中山大學醫學院馬雅各醫療服務團與學士後醫學系師生今年再度前往屏東滿州鄉,在屏東縣政府衛生局局長張秀君指導下,進行為期一週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服務,與當地衛生所、服務據點、學校合作,積極傳播健康醫學知識,提升偏鄉居民健康意識,加強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參與。服務團進行系統性的衛生教育計劃,專注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及疾病預防,包括常見預防疾病、藥物使用安全、良好衛生習慣以及健康管理等。團隊並與滿州國小合作,設計針對視力與口腔保健的趣味衛教活動,啟蒙偏鄉幼童對健康教育的興趣。
未來推動目標:
國立中山大學以Environmental環境共生、Social社會共好、Governance學術共贏作為ESG校務發展三大推動目標,連結李志鵬校長藝文(Artistic)、包容(Inclusive)、前瞻(Advanced)、創新(Innovative)的(AI)2治校理念,呼應環境、產業、生活、社會四大2050國家淨零轉型四大策略。培育兼具環境、人文與在地關懷及全球視野的永續人才。